孫式太極拳的練與用

孫式太極拳是孫祿堂前輩綜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所長而創。拳意述真中,孫先生曾引用郝爲真、陳秀峰二人之言,談及太極的體用之道。下面我結合自己所學所悟談---談太極拳的基本練法。 
  孫式太極與其他門派太極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身法的提高。其他太極要靠較大的步法、較低的身形來蓄勁、發勁。一旦實用,招數全變。而孫門棄大架不用,採取極爲接近實戰的高身法應敵,如此一來克服了歷來太極體用不能兼備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練一套,人後練一套,套路與散手脫離).但是,身法提高了,勁力就會相應減少,於是孫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採用進步必跟,退步必隨的活步,這是近百年來的創舉,又與實戰接近了一步;其次,孫門還特別講究通過單練站樁來增加內力,做到腳下有跟,敵人一觸即飛,克服架高難以發力的問題。 
孫式太極的練法上有三層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說,實際上是運用內勁之法,人之力産生於足底,通過腰脊,運行至手指。孫式太極求勁,首先是將站樁所得之內勁,直接運用到周身,要將周身與空氣的阻力感練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股;之後在求得整勁的前提下,著重練腰的中樞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陰陽分合之感,最後練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極輕靈、內勁的運行也無迹可尋,與人接於,別人找不到我的點,而我則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點重創對手。這種練法,實際上就是形意的三層功夫。 
孫式太極在練習時,要注意單式,而且要左右演習。孫門武學重中和,重視人體的平衡發展,形意是左右單練,八卦左旋右轉,惟獨太極是一套拳。它種太極是從左往右,手往左右運行,而身體基本上是朝前方,頂多是臉轉一下;而孫門則在拳式中將身體始終對向手的遠行方向,也就是對準敵人。同時,也加強單式的練習,太極三十七,招法要單操,進退全練到,方可明道藝。而且單練要占去全部練習時間的十分之九以上。 
孫門太極是道藝拳,內練精氣神,可以通過拳式來調動內氣,達到靜坐丹道的功用。孫先生在《拳意述真》一書中的《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義》一文中談及自己的體會,拳與道合,不是空言。而這種體會,我認爲是孫先生學練太極日久後才産生的。也是通過太極,使孫先生瞭解到三拳本爲一理,一理並無二致的道理。這一理就是中和之理,也就是一氣貫通,外用爲武,內用爲道的一理.孫式太極與道藝相合,此道爲練虛還神的內丹之道,孫先生練就馬陰藏相,就是內丹的高明境界。他當時練的拳應該就是孫式太極,因爲孫式太極的不少拳式,也同時具有培養運化內氣的功能.舉例來說,通過反復單練開合手,可以使人産生一開穀道上提,內氣潛升;一合周身勁斂,內氣歸田的感覺,內中之意與丹道運作並無異處。關於拳與道合需要練習者長期堅持不斷的修習、體認、探求,絕非此處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 
孫式太極拳的用法與練法是一模一樣的,通過單操可瞭解每式的用法,而且孫式太極中包含大量的形意(心意)、八卦的招法(或者說運動軌迹)。在有形有迹階段,還可以通過練習孫式太極體悟到其他拳法的神髓。而且,孫門講究一步到位,不論你練什麽,練好了,多實戰,就能用上。 
太極拳用法的原理足避實擊虛。講究敵人打不到我,而我能夠打到敵人。即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這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就像楊班侯與人交手,將其打飛,而自己的袖子卻祉撕掉了,還要遭到父親的責駡一樣。真正對手時,能夠擊倒對方就很了不起了,還哪管得了其他?孫門的要求不同,第一,它要求習者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要能夠抗打;第二,要通過訓練將身體的感應能力發揮到極至,要在敵人的打擊點上能夠卸力,進而能夠在此一點上找到敵人的重心將其震出;第三,要達到敵人找不到我的點,好像面對著一個大氣球,而我可以調動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來打擊敵人,好像氣球突然被針紮破,啪的一聲爆炸了,打到你一機靈,與氣球爆炸不同的是內勁已經滲入,傷及內朋。這也就是神明的境界,看似神秘,實際上需要有—定的悟性,要掌握人體結構和運動學的知識,比如孫先生曾經舉例:敵人欲起腿,必先擡肩,所以敵人一擡,我就知道他下一步要怎麽。這也是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但是確實有人能夠做到,而且還可以做到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全不露先機,外形不動重心可以任意轉換。所以老人可以勝壯漢,一在明理,二在可用集四兩之力於一點。 
太極拳的應用要遵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原則。招法是有限的,用法是無限的;只要合乎太極之理,就可以應用無礙。那麽太極之理是什麽呢?陰陽變換,陰可以爲陽,陽可以化陰,攻可爲守,守亦可爲攻,打既是顧,顧既是打。形意是功夫拳,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我的整勁比你的整,我就能贏你;八卦是悟性拳,講究以少悟多,參透造化;太極是道藝拳,要不斷的摸索其中的道理,到最後要泯滅後天的思慮,全面發展先天的靈機,不但左右平衡,內外如一,先天與後天也要中和,如此方爲陰陽合和,名之太極。習而用之,終身受益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