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練太極拳的動作要求緩不急的原因(引自:涵化太極 4)
作者:歐業超
同門拳友陳振超先生曾說:"練太極不能太急",話雖簡單,若不是有深切的體會,恐怕認不到裡頭的真義。對初學者而言這更是關鍵性的心態。
一般人初學太極拳時,對於太極拳的一切,並不會有深刻的認識;而總以為在短期之間就可以學完而且會成功的。事實上太極拳的體系裡所包含的並不是幾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有很多門學科凝聚而涵括在內所形成其完整體系的。在它的體系的本身之外,它那體系也關係著治學的方法;同時關聯著為人處世的情操。高瞻遠矚的為學者,把它當一門學問看待,只要秉持克己力行知行相輔的態度去學習,自然會有所得而有所成就。知之徹底,行之就易。按部就班,循層次而進,從熟練到會通,總得千錘百鍊。這原是一段漫長的路程,非有非凡的恆心與毅力者,無法從事。因此心理上不要先設定想在多少時間之內就要達到什麼程度,得到什麼效果,只要耐心"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以"無欲"的心態去默默耕耘,慢慢而切實緩緩的練,進步得並不見得就慢。
初練太極拳在形式動作上也是從緩而有其勻與穩練起。一般不學太極拳的人,總會以為它的動作是慢,那是錯誤的。動作從緩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能夠緩,心才能靜。心能靜,氣才不曾浮躁。氣不浮躁,才能夠往下沉。氣能下沉,樁步才會穩,腳下才有根。腳下有根,體肢才能穩而靈活於變化。否則;心浮氣燥,動作匆忙帶過,就沒有以心行氣,無法處處有著落而且有知覺。沒有知覺就不能得其經靈之妙,自然更談不上變化萬端。
二、緩能便於從容的以心行氣。從運動上內感覺的領覺、統覺,意識上的決意與執意上,動作易於達到知位知勢的動作上的架子;能夠連續不斷運動著,而且在運行中,能於空間中的任意點達到隨遇的穩定平衡,也就可隨時達到動中猶靜的"定"的狀態。肌肉與關節也會因而保持鬆弛。在動作軌跡上因為處處知位知勢而保持勢能,而處處保持鬆弛狀態,所以隨時可能有瞬間爆發力的出現,也可因為處處歸零而有其立即轉向力。若無法如此,則不能算是動作的技能。
三、對於身體的影響而言,由於"緩"而構成一動作反應的連鎖。這最宜於造成動能的導出(動力傳遞鏈),與得手以應心的貫串存在。
四、把動作反應連鎖,在身上造成控制性與調控性所生成的機能,與因外感覺而反應在運動機能上的互相呼應,更足以造成全身心神肌體均衡發展的健康。
至於緩也並不是無限度的。王師子和在太極拳初功指明錄上指出: "行功盤架快不得慢不得,快容易有直勁,容易氣浮。慢容易有斷勁,容易氣滯。總以快而不滑不直不浮,慢而不斷不滯綿綿不絕,週而復始為得。"那個慢原是從快相對而言的。實際上那個慢的本源,出於緩。緩是心態,也是體態。這樣看來,緩的程度當視自己以心行氣的能力而定;處處有感覺,處處保持勢能,處處歸零,式式存心揆用意,使所有動作能夠在"伸屈開合聽自由"的原則下,式式順暢貫串而綿綿不絕。如此的緩,才有意義,才能夠充份的鍛鍊到心神體能,有效的變化氣質。慢是外相,緩則主內心,以緩御慢,是初學者應有的認識。憑外相上的慢而說太極拳的動作不能快,那是十足門外漢的話,不能因其言而變更永恆的理則;應是鍊己築基最根本的心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