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早就應該寫了,只是太多的思緒無法整理出來,才一直拖到現在。)
2008年3月11日,我第一次見到邱老師;2010年3月13日,送邱老師走完最後一段路。
初識邱師,是在竹北社區大學的「傳統楊式太極拳」課程。2008年3月11日是上課的第一天。我不得不相信「機緣」這種奇妙的安排。那時我才回國不到一年,兩個月前剛轉換跑道、要開始朝向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工作與生活型態上轉去。家住竹南、辦公室在新竹,說真的,我再怎麼也想不出個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我會每週二大老遠跑到竹北這個怎麼看都不順路的地方來上課。
更想不到我後來竟會是在邱師最後的日子裡,和他見面次數最頻繁的學生之一。
我前後只在社區大學上了他的三期課程,包括暑期班,從2008年3月到年底。年底前因為我需要回去美國一個月去處理一些事情,向邱師報告了之後(從春季班開始就一直在擔任班代),他要我在出國前先過去教練班再加強一下。隔年春季,我開始轉到教練班繼續學拳。
還在社區大學的時期,因為工作時間的彈性,還有擔任班代也有些事要協助處理,所以開始會去老師任教的學校去找他。開始時不免拘謹。雖然離開校園已經這麼多年了,在老師的研究室裡還是不免下意識地正襟危坐。在討論完正事之後才慢慢地可以開始閒聊幾句。初時當然話題脫不了太極拳,隨著相處的次數多了,可以談的範圍也慢慢地擴展開來,我也才有機會進一步地去認識他。
邱老師看似嚴肅,總是給人一種距離感,但相處久了,我覺得他是一位很傳統的人。與其說他是位大學教授,更像是位重視傳承的武師。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閒暇聊天間,邱老師不免會提及以前他是如何受到幾位老師的照顧,也希望能把這樣的作風做為一種可以代代流傳的傳統。
是啊,到了教練班時發現,這些跟了老師多年的師兄姐們和老師間的互動,確實和學校同學間有些不同。教練班人數少,每週一次不間斷的練拳與教受,讓邱老師能有機會更進一步地去了解他的學生。社大的班雖大,但是總是會有新舊生來來去去,感覺像是「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若不是能遇到願意一期接著一期留在班上的學生,確實是不太可能去記住每一位學生的背景。
而我和邱老師的接觸,在去了教練班之後,又更進了一層。在2009年春,社大的春季班要開始時,老師對我說,如果週三的時間可以,就來香山社區大學一起練拳吧。那時我太太正要開始她的有氧教室,初時還沒找到合適的場地,也只有兩個學生,所以週三晚上我得要把家裡客廳讓出來給她上課用。反正一樣的時間我哪裡也去不成,就答應去香山多練一天的拳。沒想到,這又在我的生活中開啟了另一個變化。
應該是開學後第三週或是第四週吧。在上課前一天突然在MSN上收到老師的訊息,說隔天老師有事,要我幫忙帶基本功;套拳的部分會請羅師兄過去幫忙。我的個性向來是接到指示就盡力去做,所以也沒多做推託,直接在線上和老師討論了基本功的課目進度,把我想得到要注意的要點提出來讓老師確認,然後隔天就上陣了。本來以為只是偶一為之的代課,一個學期還沒過完,這個班就幾乎全交給了羅師兄和我來帶,老師多半時間是來在一旁看著我們上課。後來才知道,他是要讓羅師兄和我有機會去累積一些教拳的經驗。
而這樣的安排,在幾個月後,在大家都不希望發生的情況下,派上了用場。
就在各個社區大學要陸續開課的前一天,我突然接到電話,說老師住院,進了加護病房。在病榻上的老師依然掛念著他的太極拳班,給了我一份指示,註明了每一個課程和指派代課的師兄,讓我帶去教練班轉達。我的名字也在這份名單上。不同的是,羅師兄被分派到竹北另一個新開的基礎班,而香山社大的課程則是由我獨挑大樑。
幾週之後,老師病情趨穩,我去接了老師出院回家。由於一段時間不能下床活動,老師的身體不能容許他如舊四處教拳。各個課程的代課安排不變。但是我也開始儘可能每週一次去老師家裡探訪老師,順便把教拳的心得和問題拿出來和老師討論。畢竟其時習拳尚未滿兩年,即要我出來教拳,很多的細節和分寸的拿捏都還要請教老師。這樣下來又過了一個學期。
就在老師的狀況逐漸好轉、開始可以到各個班去走走看看,我們也開始在討論要和老師聚餐好迎接農曆新年時,一封通知老師再次入院的簡訊,讓期待過年的心一下子冷到谷底。我和陳師兄在收到簡訊的隔天趕到醫院去探訪,老師卻連我是誰也認不出來。次日其他師兄前去時,據說狀況有好轉。過了一個禮拜我再去看他,他已經可以自行進食,還和我聊了一下。我那時還很樂觀地想,看起來沒有剛入院時預估的那麼遭糕。但是這一次,卻是我最後一次和老師見面。那一天,是2010年的1月19日。
在老師走後的幾週裡,我不斷地回想著這兩年來的點點滴滴。這才赫然發覺,老師應該是在我2007年回國之後,除了我家人之外,我見面次數最多也最頻繁的人。2002年,我放下了在台灣的一切,到美國工作;2007年,我再次回到這片土地,努力讓我的人生重新開始。面對生活環境與文化的差異、種種的不適應,都在這兩年的習拳生涯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以致於,我會覺得老師用了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在教我,但是教的不是太極拳,而是人生的課程。
2008年3月11日,我第一次見到邱老師;2010年3月13日,送邱老師走完最後一段路。
初識邱師,是在竹北社區大學的「傳統楊式太極拳」課程。2008年3月11日是上課的第一天。我不得不相信「機緣」這種奇妙的安排。那時我才回國不到一年,兩個月前剛轉換跑道、要開始朝向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工作與生活型態上轉去。家住竹南、辦公室在新竹,說真的,我再怎麼也想不出個理由來解釋為什麼我會每週二大老遠跑到竹北這個怎麼看都不順路的地方來上課。
更想不到我後來竟會是在邱師最後的日子裡,和他見面次數最頻繁的學生之一。
我前後只在社區大學上了他的三期課程,包括暑期班,從2008年3月到年底。年底前因為我需要回去美國一個月去處理一些事情,向邱師報告了之後(從春季班開始就一直在擔任班代),他要我在出國前先過去教練班再加強一下。隔年春季,我開始轉到教練班繼續學拳。
還在社區大學的時期,因為工作時間的彈性,還有擔任班代也有些事要協助處理,所以開始會去老師任教的學校去找他。開始時不免拘謹。雖然離開校園已經這麼多年了,在老師的研究室裡還是不免下意識地正襟危坐。在討論完正事之後才慢慢地可以開始閒聊幾句。初時當然話題脫不了太極拳,隨著相處的次數多了,可以談的範圍也慢慢地擴展開來,我也才有機會進一步地去認識他。
邱老師看似嚴肅,總是給人一種距離感,但相處久了,我覺得他是一位很傳統的人。與其說他是位大學教授,更像是位重視傳承的武師。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閒暇聊天間,邱老師不免會提及以前他是如何受到幾位老師的照顧,也希望能把這樣的作風做為一種可以代代流傳的傳統。
是啊,到了教練班時發現,這些跟了老師多年的師兄姐們和老師間的互動,確實和學校同學間有些不同。教練班人數少,每週一次不間斷的練拳與教受,讓邱老師能有機會更進一步地去了解他的學生。社大的班雖大,但是總是會有新舊生來來去去,感覺像是「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若不是能遇到願意一期接著一期留在班上的學生,確實是不太可能去記住每一位學生的背景。
而我和邱老師的接觸,在去了教練班之後,又更進了一層。在2009年春,社大的春季班要開始時,老師對我說,如果週三的時間可以,就來香山社區大學一起練拳吧。那時我太太正要開始她的有氧教室,初時還沒找到合適的場地,也只有兩個學生,所以週三晚上我得要把家裡客廳讓出來給她上課用。反正一樣的時間我哪裡也去不成,就答應去香山多練一天的拳。沒想到,這又在我的生活中開啟了另一個變化。
應該是開學後第三週或是第四週吧。在上課前一天突然在MSN上收到老師的訊息,說隔天老師有事,要我幫忙帶基本功;套拳的部分會請羅師兄過去幫忙。我的個性向來是接到指示就盡力去做,所以也沒多做推託,直接在線上和老師討論了基本功的課目進度,把我想得到要注意的要點提出來讓老師確認,然後隔天就上陣了。本來以為只是偶一為之的代課,一個學期還沒過完,這個班就幾乎全交給了羅師兄和我來帶,老師多半時間是來在一旁看著我們上課。後來才知道,他是要讓羅師兄和我有機會去累積一些教拳的經驗。
而這樣的安排,在幾個月後,在大家都不希望發生的情況下,派上了用場。
就在各個社區大學要陸續開課的前一天,我突然接到電話,說老師住院,進了加護病房。在病榻上的老師依然掛念著他的太極拳班,給了我一份指示,註明了每一個課程和指派代課的師兄,讓我帶去教練班轉達。我的名字也在這份名單上。不同的是,羅師兄被分派到竹北另一個新開的基礎班,而香山社大的課程則是由我獨挑大樑。
幾週之後,老師病情趨穩,我去接了老師出院回家。由於一段時間不能下床活動,老師的身體不能容許他如舊四處教拳。各個課程的代課安排不變。但是我也開始儘可能每週一次去老師家裡探訪老師,順便把教拳的心得和問題拿出來和老師討論。畢竟其時習拳尚未滿兩年,即要我出來教拳,很多的細節和分寸的拿捏都還要請教老師。這樣下來又過了一個學期。
就在老師的狀況逐漸好轉、開始可以到各個班去走走看看,我們也開始在討論要和老師聚餐好迎接農曆新年時,一封通知老師再次入院的簡訊,讓期待過年的心一下子冷到谷底。我和陳師兄在收到簡訊的隔天趕到醫院去探訪,老師卻連我是誰也認不出來。次日其他師兄前去時,據說狀況有好轉。過了一個禮拜我再去看他,他已經可以自行進食,還和我聊了一下。我那時還很樂觀地想,看起來沒有剛入院時預估的那麼遭糕。但是這一次,卻是我最後一次和老師見面。那一天,是2010年的1月19日。
在老師走後的幾週裡,我不斷地回想著這兩年來的點點滴滴。這才赫然發覺,老師應該是在我2007年回國之後,除了我家人之外,我見面次數最多也最頻繁的人。2002年,我放下了在台灣的一切,到美國工作;2007年,我再次回到這片土地,努力讓我的人生重新開始。面對生活環境與文化的差異、種種的不適應,都在這兩年的習拳生涯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以致於,我會覺得老師用了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在教我,但是教的不是太極拳,而是人生的課程。
嗯!寫的好好。至今還常上 facebook 看著老師往日的留言發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