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寫這篇我如何和太極拳接觸的文章之前,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想「機緣」這兩個字。要成機緣,機會與緣份不可缺一。沒有機會,空有緣份卻聚不了頭;沒有緣份,給了機會也無法把握。回想我和太極拳結緣,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
先從機會說起。我本來以為去了美國工作之後,這輩子應該就不會再回台灣了。沒想到五年之後,卻因為簽證到期,居留權的申請受挫只好打包回台。回台之後必須一切從零重新開始。2007年6月回到台灣,先是住在台北(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但沒多久就開始覺得台北這個我從小到大長大的地方居然住不習慣,反而一心想搬到不要這麼擁擠、步調這麼快的地方,於是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找工作的同時,我在朋友竹北家中住了一個月,想在這個出國前住了三年的地方重新找個地方住。兩個月後,我們就開始住在竹南。
回台後的第一份工作,公司是在台北,但是我負責的區域是在竹苗。有意無意之間,我的人生繞了一大圈,又回到新竹這一帶。那份工作並不容易。我得要每天工作到晚上半夜才得以休息。之前每天運動的習慣也不得不中斷。這樣的生活過了四個月之後,我在取得太太的諒解下,向公司遞出了辭呈,決定轉往壽險業發展。
選擇壽險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我可以取回我對自己的時間的主控權。但是剛開始,我的運動就只是每天爬樓梯到位於十六樓的辦公室而已。竹南不比在台北,走幾步路就到河濱公園,每天可以先跑個五公里再洗澡出門上班。家附近能運動的就只有竹南國中和高中,但是校園要下午放學之後才會開放。因此沒多久就開始想著要如何維持自己每天的運動量。
一週運動五天是我從服役時養成的習慣,一直沒有停過。退伍後到出國的三年,每天跑步五公里是我工作紓壓的方式。到了美國,因為冬天天寒地凍,所以進了健身房開始接觸重量訓練(body building),作完重量訓練後再在跑步機上跑個三五公里作結束。之後和另一位在軍隊待了六年的同事結伴,每天下班後跑步八到十公里,一直到跑出毛病來。一年半的時間,我的右腿不能下任何台階,我只能轉到其他替代性的運動上。
天候也是一個問題。回到台灣後的頭三個月發現,每次颱風一來,我至少要因為天氣或場地(台北河濱公園在颱風過後全是泥濘一片)要休息兩個禮拜。每天運動的人都知道,兩週下來就會發現體力大幅退步,愈常運動的人身上會愈明顯。
就在這些背景交疊下,一天去竹北朋友家吃飯時,看到他們餐桌上要拿來墊湯鍋的紙,是竹北社區大學的課程表。好奇心起,想看看台灣的社區大學有提供哪些課程,這才看到老師在社大開的傳統楊式太極拳班。一個學期的學費也便宜,就這麼去報了名。和太極拳初次接觸的機會是這麼來的。
說到緣份,這也是我沒有預期的。我本來只是想要找一個沒有時間、天候和場地限制,「緩和」一點、不要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運動來維持自己的體能,就這麼簡單。對於太極拳,也沒有什麼預設的想法,就是老師說要練什麼就練什麼。但是第一次上課後,我才發現這個「緩和」的運動,居然可以讓我渾身濕透,還痠痛了一兩天。我之前四十二分鐘跑完八公里也沒有累到這種程度,最多洗個澡就沒事了。這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而更讓我確定太極拳可以練,是在開始學基本功操沒多久,老師開始調整每個人的姿勢。一公分的差距有多大?每次老師調整的幅度都在一公分左右,卻是讓我隔天早上能不能好好走路的關鍵。
以前在做重量訓練時,必須要用不同的動作和重量去重覆訓練同一組肌肉,以免身體「習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跑步的距遠愈來愈長,時間愈花愈多的原因。我很享受那種運動後全身體力一點不留的虛脫感,但是一旦身體適應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達到這樣的目標。但是太極拳很奇妙,愈練愈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身體的動作姿勢會愈來愈往標準(理想)趨近,練習的強度就可以不斷地增加。原來不必靠多加幾十磅的重量,就能在相同的時間內讓身體的受到的挑戰一直提高上去。這個好,我要的運動就是這樣。
再者,練太極拳是不會無聊的。我沒辦法繞著操場跑五公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無聊。同樣的景色在二十幾分鐘內重覆看個十幾二十遍,再好的風景也會膩。但在練拳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去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份,試著去做到老師提過的動作要求,這是無止盡的。人的注意力有限,同樣的動作,每次就只能注意幾個點,往往已經累到不行了卻發現還有太多地方還沒碰到。這個才是真正把我和太極拳串在一起的緣。所以在學了一年之後,我反而不急著要把套拳第二第三段學起來,卻想重新好好地再從基本功練起。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更確定我和太極拳的緣份不會這麼快就走完。
所以回想起自己一年多前是怎麼會開始學拳、又怎麼一路練下來,只能說都是機緣。那麼多的環節,只要有一個不對,我和太極拳也許就一輩子沾不上邊。拳齡尚淺,未來的路迢迢。而這個一年前的邂逅,會如何在我的生命中如小石入池般激盪出一圈圈漣漪,就不是我這種凡夫俗子能預知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