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教學心得--郝大師鑄文節錄

()
     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极,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例如:虚实各有五十 ,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这样讲虚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 虚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     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支撑的起源.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说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心点,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   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为中心计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方向搬运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 ,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在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它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时一起跟上,后退()时由一条和七 条同时收聚在一起.这样就没有前冲俯,后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论又有实质,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为主,是以理论和实践为主,理解出来之后就有敏感性, 又是艺术性,艺术全靠动脑筋,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用它,单纯活动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如用于对抗技击,知已知彼才能胜,有力无艺术不一定能胜,无力有艺 术不一定败,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有设计图,应付人要灵活,要旋转自如,太极是双方面的,从不单讲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对性,如果 为主的一条线放长,则其它七条线也相应放长,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懒扎衣为例,在一头向东南方前进时,要一同跟上七个头,向西南方时也同样跟上七个头, 即在一个开大时,七个也开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为主,带头收,任何一条离腰远了都不对,八面支撑缺一不可,很多东西从阴阳中产生,再说后退是收,要以后 腿为主,又如向东南进一丈,东南要听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九尺,这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也叫前进后退都不顶不丢.    八面支撑有四正四斜八个方向,四正不可占据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据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体搬来搬去.比如,从正面打向斜角时,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一条放长时其它七条也相应放长.放长是”,如一条线收短,则其它七条也收短,收短是”,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本期重点讲八面支撑,下期打算谈谈的关系.
 
(
)
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在肉()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 带阳,所以骨为主动.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肉既不能主 ,而精神()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带动肌肉.
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 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 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 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 一升 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 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 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 贯气,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 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下一讲要谈谈身法,谈谈怎样三虚包一实.

(
)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可以先练前八法,: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 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 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 外形帮助.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护肫如不 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 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