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數千年的中國武術,今天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內憂不靖,外患
益烈,世人只日見它化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見!
中國有句老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
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
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
終極目的。然而,試問今天的武術,成了個什麼樣子啦?雖然我不能日夜憂
憤,亦不願在此肆意抨擊,但我不能過於緘默。試看現在海內外流行的武術
,粗、俗、鄙、淺、舞、樣板,而在充斥整個武術園地,以假亂真,魚目混
珠的情況下能不使人憂心嗎?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術在農業社會裡,和現代社會裡,其意義功能自
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煉身心最好的途徑,能夠使一個人化弱為強,進
而入道、得道。這種修煉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處身那個朝代,那種社會
裡,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實上,修煉武術有成就的前輩們,都能體悟到:要想得道,從「武」
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實而有效的道路。這就是為何古代如
此重視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數百年來,中國不但貶低
而拋棄了「武」的修煉,連帶「文」的方面,也淪落為虛妄,不切實際的浮
文飾詞了,這不是很可悲的嗎?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影響了當世
。其【傳習錄】中,他一再強調「靜」的功夫,認為做學問、敦品行,要從
定心做起;而「致靜」是對付心猿意馬的最佳針砭。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
、武功才能卓絕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術修煉中,「定、靜」是一個最基本而又始終一貫的要求。在四書
【大學】中,就開宗明義地主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
後能安……」。然而,在當今一般文士,對於止、定、靜的功夫從何做起?
裡頭的境界是什麼?恐怕十之八九不見得就明白。如此這般讀【大學】一書
,則它是它、你是你。書中義理何嘗有半分入你腦中,引起變化?古人讀書
講究「學、問、思、辨」外,還要「篤行」,這步工夫有幾個讀書人做得到
?宋、明以來,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過江之鯽,恐怕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吧
!
從武術的入門修煉上看,做老師的教弟子,一開始即先練定式站樁,求
的就是個止、定的工夫;在這定樁中,進一步要學生儘量放鬆,並且要鬆透
,不可有一絲一毫的緊張,所求的便是個定中有「靜」的工夫;待日久功深
,定靜有常,則漸漸在變化中能安;能安能靜,才談得上「功夫」二字,才
能慮、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中,【大學】中「止、定、靜、安、慮、得
」的工夫,絕不是一些知識的空話,而是早晚實際修煉的「功課」。
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後,做老師的就要求學生在招式運動上、氣勁變化
中,必須刻刻求安靜,這叫「動中求靜」。前頭定靜樁步中,腦子雖然無思
安靜,卻是要求氣機之「動」,這叫「靜中求動」。古代導引術以意領氣,
行遍身軀,也是一種修煉的法子。
以「動中求靜」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轉圈子」是練八卦掌
的象徵,但轉圈子做什麼用呢?說穿了,無非是在不斷的盤旋繞轉中,仍然
能夠身體放鬆、腦子精神安靜舒適,然後再「靜中求動」達到專一而不亂。
否則,一但和敵人搏鬥,血液一下子沖上頭部,臉紅脖子粗,心臟快要跳出
腔子似的;結果,敵我拳腳怎麼來怎麼去?全然無知!雙方都是亢奮、激昂
地拼命對打著,沒有半分計量,勝負全靠體能,跟過去的練法、打法和戰法
,一點也不相干。我們看看這十多年來的武術比賽,不就是這種亂拼一氣的
場面嗎?
太極拳經中有「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的主張,試想一想,鶻
、貓這種狠辣、靈敏的動物,在窺視、捕食時,那種剎那間閃電一擊的威勢
,不正是搏擊要求的標準嗎?在極動之中,仍有如雷達般的清晰、冷靜,不
正是鶻、貓一擊之狠的精神狀態嗎?準此而言,當今的武術比賽,那種摟摟
抱抱、胡纏亂打的樣子,實在是不堪聞問,真是連鶻、貓都不如了。不過,
比起現在大陸上粉裝衣錦、戲劇化的「樣板武術」來,我們的武術還是比較
健康的。但是,像大陸這種叫人作嘔的東西,國內也有人在編造、翻印、學
習、提倡,而自稱之為「武藝」,自命要把武術藝術化了。這不但是嚴重的
誤解武術的真諦,而且貽笑大方。
因此,武術修煉中,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工夫,是不可或缺
、且是交互修煉、一體而不可分的。在動中,招式的變化,沒有心意的冷靜
,便沒有高度的殺傷力;沒有氣勁的運用,只有手足舞蹈,那就成了「樣板
武術」或是「舞術」,花拳繡腿,不值識者一笑。在定靜中,求氣機之培煉
發動,仍須在心思清靜的前提下,使其身體健全,而自然而然地產生。看時
下為賺錢求名之輩,動輒提倡某某「氣功」速成,從數月、數日、到立刻即
有感應,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種人,不管是出自無知或爭利,實為中國
武術的罪人。
真正的中國武術,求靜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說「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的意思;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理一致。而不論是養心、煉氣,中國
五千年來聖賢心傳,所傳的就是這個。談道統、論正統,捨此其誰?
這步工夫,加上拳法、義理的融合,不論是向「武」或「文」的方面發
展,自然就形成一個人的氣勢、氣概或氣節了。比如,義理上,培養忠烈思
想的,自然具有一種壯烈氣勢,如武聖關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
股正氣,如「正氣歌」之文天祥;飄逸之氣,如好劍術的詩仙李白;毫雄之
氣,如楚霸王項羽;忠義之氣,如「還我河山」的岳武穆等。這些歷史上垂
名後世的英雄秀士,雖不以武道的成就揚名於世,但實際上,他們的武功文
采,卻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煉上,才得以氣雄萬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
下不朽的榜樣。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這步工夫的厲害和寶貴,所以一生終
是懵懵無知,和草木同生死罷了。
雖然,不必每一個習武者都有這些成就,但是,最起碼的大原則、大目
標是不能錯的。尤其是身上負有責任的政府主管、社會團體的領導者,這些
人主宰了一代風氣的轉變,在觀念上更不能有所偏差。因為你提倡什麼,社
會大眾缺乏辨識能力,多半就會跟著走,蔚成潮流,這不是很嚴重,很需要
慎重思考的事嗎?
中國的哲學思想,所強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
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顛撲不破的道理了。問題是為什麼來修身呢?近三十
幾年來,提倡文化復興、民俗技藝的人,不遺餘力地大聲疾呼,動用大筆經
費。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來挪去,要人這樣那樣、要仁要義、要孝要悌,
卻叫人不知從何下手?不知如何循階而達?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
,徒然空言罷了、無甚益處。至於民俗技藝呢?則視其為文化遺產,在學校
、社會大力擴展捏麵人、踢毽子、魁壘戲、摔泥巴。我倒不是否定這些遊戲
的價值,只是說,中華文化就是這些雕蟲小技、就未免大荒唐了!難道從前
岳飛、關公是靠這些培養成功的嗎?這真是天大的笑話!而這些居然是政府
文化部門推行的主要內容呢!!
諸 君,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認為那是極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習
中,這是有法可循,一點也不玄的。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
、身軀、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
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
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一個對武術有深刻體認及造詣
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萬物相存的利害關係,就能夠身受其利,而不受其
害;能夠吸收到天地萬物的好處,而避免它的害處。
所以說,中國武術有奪天地造化,參萬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謂參天地
、贊化物的理想,才不致淪為唱高調,而是確確實實可以循序漸進、一步步
達成的。中國所以主張「文武合一」,是理論、實踐並重的教育,只有在這
個根基上才能落實。綜觀歷朝歷代,專做文章理論,而不修心養氣的,常常
流於空言高論。這個現象,在今天還是存在著!
因此,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一門高深的武術,
必然具備有完整的修煉方法。從站樁定式起、生理的調整、內心的修煉、血
氣的培養、力勁的運化、拳法器械的應用、乃至於兵法戰略等等,才算得上
通盤完全。雖然各門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氣勁之鍛鍊,氣勢、
境界之培養,應無二致。而且唯有理論和實踐、默悟和修煉並重,這種武道
的教育,才較有可能造就出一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有節操的
大丈夫。我們現在要復興中華文化,要重健中華雄風,除了這個武道的教育
外,恐怕是別無他途了!願有識之士共同三思復三思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