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多月來,因為同事的吆喝,週末開始會天沒亮就起床去幾個登山步道陪人走路(有人叫它爬山或健行,對我來說叫「走路」)。
只要不要一味地趕著走完全程,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踩著步道或階梯前進,其實是不會累的。中途有一次,同事問我,為什麼我爬起階梯看起來很輕鬆,上身還直挺挺的?我才發現,原來練拳時的身形要求已經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我走路的姿勢。
其實我也沒有刻意去改變我走路的習慣,只是在走路時,眼平視、收下巴、肩放鬆、胸略涵,找出身體最鬆的感覺,讓上半身的重量很自然地落在骨盤上。然後提腳邁步時儘量用胯去帶而不是用大腿,一步放穩了再進下一步。這樣走雖然是快不了多少,但是同事們要跟上也已經有點吃力。
我看了看其他同事的姿勢,突然了解為什麼只不過幾十公尺的階梯,他們爬起來會這麼累了。當然平日的運動量也有關係,但是看到他們因為要爬坡,身體不覺地前俯,從側面看來重心都落在骨盤的前面,約在前腳的膝蓋上方。這樣的姿勢,下背部的肌肉一定要用力「扳」住上半身,才不會往前撲倒。然後因為疲勞,從背到肩一路往上,整個人都繃得緊緊的,連肩膀都聳了起來。這樣兩個小時走下來,用在背上的力氣都是多餘的,想不累也難。
所以平日練拳時,尤其是站椿步時,一定要把上半身練鬆,鬆了才能感覺得出來上半身的重量是怎麼分布,落在哪裡。這是我這段時間以來愈來愈明顯的體會。
柏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